朱成伟 王艳辉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逐年实现较快增长,这就对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围绕进一步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支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大的效益,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专程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学到了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我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一、“三省一市”的经验做法
(一)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在加强管理中完善制度,在完善制度中强化管理”。这是“三省一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共同特点。尤其是广州市相继制定实施了《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试行办法》、《扩大内需项目绩效评价暂行办法》、《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编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资料汇编》、《绩效评价指标汇编》,出台了《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规程》,对目标申报、评价流程、结果应用等环节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明确了各处室及局属单位的绩效管理职责。依靠制度化、促进规范化,实现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三省一市”的普遍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施项目自评。按照布置培训、项目筛选、单位评价、中介初审、专家复审、抽样勘验、征求意见、下达结论八个阶段展开,评审结果分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二是实施财政评审。选取市民关注、具代表性的“科技三项费用”、“就业再就业专项”、“市支持外经贸发展”等重点项目,以财政部门评价为主,保障财政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三是探索部门评价。对部门支出中涉及类型较多、专业较强、资金安排跨度较大的项目,采用分类分档、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价,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
(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三省一市”相继建立了预算、执行、监督、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将绩效评价工作端口前移,从预算环节设立绩效目标、执行环节反馈绩效信息和加强监督,到执行后资金使用单位开展自评和财政部门实施再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有效申报。从纸质填报到通过部门预算软件申报,从可报可不报到符合条件的必须申报,从简单填报到尽可能量化、注重绩效内容的申报,使绩效目标申报成为部门预算编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充实评价内容。细化项目分类,由基建、其他两类分为基建、购置、其他三类;完善指标体系,增加共性评价指标、细化个性评价指标、突出效益指标。三是注重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审的重要依据;将支出项目绩效意见下达给部门,提出绩效改进问题及意见,使绩效信息有效地贯穿于部门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对绩效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实施后续跟踪和绩效问责,有效提高了绩效预算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针对性。
二、“三省一市”的工作成效
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早、推进扎实、富有成效,在全国财政部门起到了领跑、示范作用。
(一)财政绩效理念逐步树立。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效地抑制了一些单位和部门“光想要钱、不讲效果”的冲动支出。即使有些单位和部门虚报的资金侥幸批下来,也会成为“烫手的山芋”,过不了绩效评价关口。
(二)财政支出效益逐步提高。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促进公共资源有效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财政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点加强影响绩效因素的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三、“三省一市”的经验启示
(一)理念创新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动力。“三省一市”财政绩效管理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源于对“重收轻支、重财轻政、重分配轻管理”等传统理念的突破与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是广州市,创出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广州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从注重资金投入转向注重支出效果,从注重前期支出转向注重后期管理,成为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的指南“罗盘”。
(二)科学定位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前提。“三省一市”在推进绩效管理中,不仅强调注重财政资金的“绩”——资金使用安全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效”——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三省一市”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同于财政监督和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预算编制和部门的项目绩效目标申报结合起来,使绩效评价有可参照的目标,有效提高了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水平。
(三)整章建制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的绩效管理流程,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精细化至关重要。建立部门与类别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坚持试点先行,实行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建立项目自我评价为主、财政组织重点评价为辅及项目绩效评价与部门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四)完善机制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途径。在绩效评价工作可借鉴的经验少、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三省一市”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寻找出了绩效评价与财政管理的最佳契合点,在实践层面先探索、后总结、再制订相关工作制度或办法,增强了制度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使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更加富有成效。
(五)发挥第三方作用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保证。在财政支出自我评价和事后评价中,社会中介机构和相关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绩效管理机制,实行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后,第三方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政策、专业优势,增强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扩大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和透明度,强化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四、抓好我市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绩效评价意识。只有破除传统观念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我市绩效评价工作处于试行阶段,需要大力宣传绩效管理理念,为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进一步提高部门、单位的绩效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应通过工作会议、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让绩效评价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相互理解、支持配合;通过案例培训等方式对相关部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加深部门、单位对绩效评价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建立完善与部门评优、奖金挂钩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意识,推动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推进绩效预算编制,强化制度体系建设。绩效预算是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编制绩效预算可以起到事前监督的预防作用,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绩效水平。在绩效预算编制过程中,结合预算支出管理实际,对各个主要环节加强制度约束。如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各预算部门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价,在这个环节需要对各部门明确支出责任,建立奖罚措施和资金追踪返还制度。各部门要对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的因素进行识别、衡量和预测,并对要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价,以此来制订科学、合理的支出计划。在预算审查环节,要建立严格的绩效预算审查制度,通过加强对预算支出绩效的审核、评价及综合平衡,对绩效差、不合法、不合理、不科学的部门预算支出计划予以调整。
(三)完善指标评价体系,提升绩效评价效果。绩效是支出管理的结果,指标是衡量绩效的标尺。绩效评价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来反映。因此,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建立科学、完善指标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结合我市实际,要重点完善两大指标体系。一是定量指标体系:主要设置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并尽可能地把各项指标参数考虑周全,比如支持经济发展支出指标,就要包括单位百万投资就业人数、项目单位净产值综合能耗、单位百万投资占用耕地、单位产品生产耗水量、环境影响等指标,真正发挥其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监控效应。二是定性指标:对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的,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如支出项目规划执行情况、项目单位公务员素质、服务环境及群众满意度等。
(四)引进专家参与评价,保障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绩效评价工作涉及诸多专业知识,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参与,发挥其专业特长和权威优势。广泛邀请市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全过程参与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增强评价结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选择、考察、培养,建立绩效评价专家库。首先,评价小组根据所评价的项目类别选出合适的人选,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查,从技术层面分析项目资金额度的合理性,提出对该项目立项的意见。其次,由专家组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目进行集体评议,完成专家小组评价。最后,财政部门综合各专家组评价报告,完成绩效预算评价总报告。
(五)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评价结果的应用,是绩效评价转向绩效管理的重要步骤,是绩效评价能否取得成效的主要依据。要将财政支出绩效与部门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财政资金管理结合起来,对绩效突出的项目,在安排项目后续资金时优先保障;对完成结果评价的项目,安排其他项目资金时综合考虑;对评价结果不合格的项目限时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已安排资金的拨款或支付;已完成的项目评价结果不合格的,新增项目资金从严审核,确保项目绩效目标的可行性和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制订评价结果的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项目具体执行行为和有关责任人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使预算单位切实端正态度、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资金使用效益。
|